无城镇:集中整治补短板 立足长远建机制
在近期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过程中,无城镇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全域大排查,深挖问题根源,重拳出击,集中整治,因地制宜,实施分类管理,立足长远,进一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党员干部带头干,群众担当“主角”。自召开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动员大会以来,各村精心组织,发起了以党建示范引领,党员、群众“志愿清洁家园活动”,各村、社区通过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利用村级广播、村内微信群、“幸福无城”微信公众号平台等多种宣传形式,大力宣传清洁环境、优化环境的重要性,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特别是党员干部要有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通过不断地引领带动,“全员参与、全力以赴、全面推进”的工作态势逐渐形成,全镇上下再次掀起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新高潮。截至目前,在此次“春季战役”集中行动中,全镇约有二千多名村民、志愿者纷纷主动拿起劳动工具,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杂草和乱堆放,清理河塘沟渠漂浮物,“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主人翁意识在广大群众的思想里生根发芽。
分类管理补短板,重拳出击“痛点”。无城镇地广人多,尤其在城乡接合部周边的村庄问题尤为突出,经营的废品收购点就有79个,征而未用的闲置土地约1100亩,场地周围零散垃圾、裸露固废、扬尘污染造成的“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在连接城乡的主干道路(无仓路、新老巢无路、无开路)两侧的乱堆乱放、占道经营、“牛皮癣”等突出问题,总是出现反弹现象,难以根治;还有居住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庄和美丽乡村,部分村民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尤其是年纪较大的老年群体,家禽散养、乱堆杂物的现象依然存在。针对这些“沉疴痼疾”,无城镇特组建专班,并联合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简称:城管执法局)、文明办开展专项整治。一是向废品收购点发放《无为市可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专项整治告知书》,规范经营标准,对没有合法身份、没有达到环保要求的收购点依法予以取缔。二是对城乡接合部大面积“征而未用”的闲置土地,实施封闭管理,铺设防尘网和围挡,防止出现非法占地、偷倒垃圾和扬尘污染。三是继续深入宣传“门前三包”的责任意识,给老年人耐心讲解“门前三包”的具体内容,将责任牌张贴在农户家门口,还帮助孤身体弱的老人打扫庭院和房屋。
立足长远建机制,走出反弹“怪圈”。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篇”,“五清一改”行动让村容村貌整体较以前有很大改观,但是如何走出“前脚整治,后脚还原”的反弹“怪圈”,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头戏”。
无城镇从三个方面入手,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级理事会的宣传引导和监督管理作用。理事会成员经常上门入户,开展正面引导和宣传,让村民自觉实行门前“三包”,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营造长期维护的氛围。各村设立的“村民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专项资金”,由理事会负责保管和使用。在使用专项资金时,需填写《人居环境整治用工日志》,跟踪进度并拍照留档,确保每笔钱都能用到“刀刃上”。自然村宣传栏每月公示资金使用情况,接受广大村民的监督,防止出现虚假用工、冒领资金的情况。
开展村级评比表彰激发群众自主意识。通过近几年的宣传和整治,大部分群众已逐步形成了定期打扫环境卫生、定点倾倒垃圾等良好习惯,但对村庄整体环境的维护主要还是依靠村委会干部发动。为此,开展“文明家庭”、“美好庭院”、“好婆婆、好媳妇”的家庭评比表彰活动是最好的宣传“标榜”,这些优秀的家庭会在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线上的微信网格群加以宣传,可充分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意愿。
强化检查,及时纠正。镇督查考核组每周巡查、每月考核,发现问题随手拍照,第一时间发送至镇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微信群,各村对照问题及时整改,并将整改成果及时反馈到镇乡村振兴办,作为年底绩效考核的依据。此外,进一步加强对于市场化运作的环卫公司的考核和监督,确保网格环卫工人的数量和质量,配备足够的垃圾桶和清洁设备。镇乡村振兴办每月开展全面大排查,分析问题症结,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进行书面通报,兑现奖惩措施,推动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长效。(袁园)
责任编辑: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