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城镇“组合拳”推进“一镇一品”法治品牌建设
为助力“八五”普法,切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无城镇充分发挥公共法律服务贴近群众、服务基层的职能优势,通过打造“一镇一品”法治品牌——“濡须有法”润无城,“和以解忧”惠民生 ,巧妙地结合了本地特色与法治精神,不仅丰富了法治文化的内涵,也为辖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法治福祉。
整合资源,强化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无城镇以目标定位清晰、特色举措突出为原则,因地制宜、立足优势资源,精心选取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法治品牌。依托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7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的法治公园和法治文化长廊,充分发挥“百姓评理说事点”“解纷芜忧”“凉亭议事会”“晚茶议事厅”等议事平台,同时建立“红‘邻’无忧,众‘治’成城”红色网格品牌,整合小区党群服务站、小区先锋驿站、红色议事厅等,依托“法律明白人”“蓝马甲”志愿者,在全镇15个社区设立“民意收集员”岗位,负责收集群众诉求,截至目前共搜集340条线索,均妥善处理。
创新形式,推动法治品牌深入人心。创新普法方式,以法治文化为引领,充分挖掘本土戏曲文艺资源。通过打造“法治戏曲”文化品牌,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无城司法所利用“戏曲+法治”普法形式,为群众开展“送戏下乡,普法先行”活动,将普法宣传与地方戏曲相融合,“戏曲搭台,法治唱戏”,将普法宣传融入接地气、人气旺的戏曲之中,借助法治戏曲推进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唱响民法典宣传“好声音”。无城镇通过线上的“两微一端”结合线下的“法律七进”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如萌娃学法讲座、法治文艺演出、法治微电影展播等,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全力升级构筑更彰显特色、更贴合实际、更行之有效的“一镇一品”新格局。
注重实效,助推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无城镇大力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向社会治理末端延伸,充分发挥村社区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熟悉社情民意等优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公共法律服务有力覆盖至村社区。无城镇立足本地羽毛羽绒产业集聚劳资纠纷、辖区征地拆迁易发多发特点,加强涉企矛盾纠纷调处,防范化解风险,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司法所、派出所、信访、综治、调委会等部门联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既解“法结”又解“心结”,有力避免矛盾纠纷不上行、不外溢。无城司法所在全市率先设立“和以解忧”普调服务站,倾听群众诉求、普及个案法律、化解矛盾纠纷,真正做到普法宣传“案前—案中—案后”一线贯通,切实解决百姓“急难愁盼”的“关键小事”,取得了“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利用“和解亭”“法治亭”等特色设施,作为矛盾双方坐下来协商、调解的场所,让法治的温暖和力量在这里传递,让矛盾在和谐中化解,让忧愁在法治中消散。(朱丹丹)
责任编辑: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