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市刘渡镇:打通道路“最后一公里” 架起群众心中 “连心桥”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在无为市刘渡镇农林村得到了生动地诠释。
原先的农林村基础设施薄弱,村内未硬化的道路犹如乡村发展的“拦路虎”,给群众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然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农林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积极作为,勇挑重担,以实际行动为村民谋福祉。他们深入研究政策,立足农林实际,从一事一议、渔业发展、美丽乡村、宜居村庄、高标准农田等各方面,多管齐下,积极谋划;在申报过程中,他们精心准备项目材料,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详细阐述农林村的实际需求和发展前景,主动化身农林村的宣传员和推介员,多方汇报,努力争取,用汗水、真诚和决心,为农林村争取到一个个农村建设项目;从而,为农林村的村容村貌初步改善及道路建设等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并且,他们知道,每一个项目都来之不易,是上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农林村的关心,也是对农林村现任班子的信任;因此,在每个项目施工过程中,他们严格按照项目建设流程规范实施,从立项、设计、招投标、正式施工直到验收等,每个环节都做到亲力亲为,工程质量、工期、各类纸质材料等均一丝不苟,获得了各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的尊敬和上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肯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确保道路建设符合群众的需求,两委干部和工作队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他们深入农户家中,听取村民的建议和诉求,将群众的意见融入道路设计和施工中。在施工过程中,他们还邀请村民代表参与监督,确保工程质量过关。这种以群众为中心的工作方式,赢得了村民的广泛赞誉和支持。
曾经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变成了如今平坦宽敞的水泥路或沥青路,群众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村民们看着崭新的道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现在好了,出门再也不用走泥巴路了,下雨天也不用担心弄脏鞋子了。”,村民们高兴地说。而且,道路的硬化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也为农林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农产品运输困难,很多客商不愿意来农林村收购农产品;现在道路畅通了,农产品可以及时运出,吸引了更多的客商前来洽谈合作,为农业增收、村民致富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乡村振兴及乡村旅游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综上,三年多来农林村基础设施的初步改善,不仅打通了全村道路的“最后一公里”,更架起了群众心中的“连心桥”,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信任和好评。但农林村“两委”班子和工作队仍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农林村在区位、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传统历史劣势,虽然现在稍有改观,但与兄弟村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他们肩上的担子仍是任重而道远的!他们已决心:将以基础设施初步完善为契机,进一步加大项目筹划及申报力度,争取多方支持,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找准方向,苦练内功,大力发展产业振兴,壮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为将农林村建设成为一个美丽富饶、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而不懈奋斗。(刘渡镇 李羽)
责任编辑: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