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可约可空降-一品楼九品论坛官网,全国约茶资料,300一晚同城约茶

安徽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村镇 >正文

无为市昆山镇:“行走的思政课” 落幕 校地共育谱新篇

2025-07-28 15:12:17

  近日,昆山镇开展的“行走的思政课”系列活动圆满结束。这场为期10来天的校地合作实践,以独特的形式、丰硕的成果和深刻的启示,为思政教育创新与校地协同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

  特色形式:让思政教育“接地气、入人心”

  此次“行走的思政课”打破传统课堂界限,将昆山镇的红色资源、生态景观和乡村实践转化为鲜活教材?;疃捎谩袄砺坌?实践体验+互动参与”的多元形式,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

  在理论宣讲中,安徽师范大学的师生团队用方言演绎革命故事,结合村民身边的变化解读乡村振兴政策,还通过情景剧再现三公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战斗场景,让红色历史变得可感可知。支教帮扶环节,志愿者在镇中心小学开设“红色课堂”“科学小实验室”,带领孩子们绘制“家乡红色地图”,将思政教育与趣味教学相结合。而“重走抗日路” 研学活动,让大学生与当地中小学生结对,在革命遗址前感悟历史,在茶海竹海中探寻生态与产业融合之道,实现了“在行走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

  实际成效:校地双向受益,收获成长硕果

  活动的开展实现了校地双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对安徽师范大学的学生而言,昆山镇的实践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现实场景深度结合,对基层工作有了更强烈的向往,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显著提升。

  对昆山镇来说,红色宣讲让当地的革命故事广为人知,研学活动带动周边农家乐客流量增长,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支教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35名小学儿童得到一对一学业辅导,不少家长反馈“孩子对家乡历史和科学知识的兴趣更浓了”。

  经验启示:探索长效机制,延续育人生命力

  活动落幕之际,双方通过总结座谈会梳理经验,也明确了未来方向。此次活动证明,思政教育只有扎根现实土壤,才能真正入脑入心。同时,校地合作需建立长效机制,才能持续发挥作用。

  为此,安徽师范大学团队决定定期组织师生来昆山开展常态化实践;昆山镇将借鉴实践团队的《乡村振兴建议报告》优化发展规划,计划打造“红色研学+茶旅体验”精品路线。这些举措旨在让“行走的思政课”的影响力持续延伸,让思政教育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王宇)

责任编辑: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