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镇:以“党建链”赋能“产业链”,助力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为推动“党建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有效激活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蜀山镇创新构建“党支部+人才+资源”全链条发展机制,实现党建促产业、产业带民富的良好局面。
强基固本,建强组织“火车头”。坚一是压实主体责任。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列为“书记项目”,构建起“镇党委—村党支部—村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联动、职责清晰的组织架构,形成党委统揽、支部落实、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合力。二是健全运行机制。建立并严格执行月度调度会议制度,定期研判集体经济发展态势,集中会商解决项目推进、资源整合、政策落地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今年以来,通过调度会协调解决各类困难问题30余项,有力保障了集体经济项目的顺利实施。三是整合帮扶力量。立足镇域实际,统筹整合各级驻村帮扶工作队、结对单位等力量,将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聚焦到集体经济发展上。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帮扶力量精准下沉、高效利用,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聚智育才,锻造振兴“生力军”。坚持“筑巢引凤”与“就地取材”相结合,着力打造一支支撑集体经济发展的人才队伍。一是广开渠道引才。通过定期举办乡情恳谈会、洽谈会等方式,积极搭建人才回乡创业任职的平台,成功吸引一批有情怀、有资源的企业家、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等优秀人才返乡创业、投身村务。二是精准施策育才。高度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与提升,创新以“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将技术培训、政策讲解融入组织生活,为乡土人才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与指导。致力于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熟悉市场、善于经营的“土专家”和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田秀才”。今年以来,共开展专项技术培训和指导17场次,培育各类乡土实用人才40余名。三是建强骨干队伍。实行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联系制度,注重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积极从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产业大户、致富能手中选拔后备力量,今年共吸纳5名农村实用人才进入村干部队伍。同时,将集体经济相关知识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必修内容,通过组织邀请农技专家和企业家现场教学等方式,不断提升村干部谋划项目、规范管理、带领致富的能力。
盘活增效,拓宽富民“新路径”。坚持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精准施策,多渠道拓宽集体增收路径。一是全面摸清家底。组织力量对全镇各村的集体所有的土地、山林、水面、闲置房屋、设施设备等资源资产进行全面细致地摸底登记,建立台账,为有效盘活利用奠定基础。二是创新盘活模式。根据资源资产类型和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对闲置的办公用房、校舍、厂房等,采取对外租赁、合作经营等方式增加收入;对集体资金,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尝试通过资产参股前景好、效益稳的优质项目获取分红;对分散的土地,积极引导进行集中连片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或引入现代农业项目。截至目前,通过多种盘活模式,全镇村级集体经济获得稳定收入渠道显著拓宽,发展内驱动力持续增强。三是坚持富民导向。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以来,通过集体经济发展积累,有效破解了涉及道路修缮、用水保障、环境整治等群众关心的急事难事43件,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了集体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蜀山镇周琴)
责任编辑: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