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修路十七载 无私奉献惠乡邻
章双喜,男,1962年3月出生,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鹤毛镇万年台村方岭自然村人。无为市鹤毛镇万年台景区地处无为、枞阳、庐江交界,由于位置偏僻,辖区内方岭自然村只有一条不到一米宽的陡峭山道,出行极为不便、村民生活艰苦。1998年,当地一位名叫章双喜的年轻农民,为了改造家乡,作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开山凿石,为村里修一条能通车的路。此后,章双喜省吃俭用、自筹资金、辛苦耕耘,充分发扬“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付出了整整17年时间,开辟出总长4.5公里、宽6米的山路,改变了该村山道不通车的状况,极大方便了群众生活,也为后来铺设柏油路打下良好基础。章双喜平时乐于助人,被邻里称为“贴心人”。章双喜先后获“无为好人”“芜湖好人”“安徽好人提名”等荣誉称号。
开山凿路的“拓荒者”
无为市鹤毛镇万年台村方岭自然村,四周群山环抱,山间茂林修竹,村里连通外界的,只有一条不到1米宽且非常陡峭的山路,别说通车了,就是村民正常通行也是困难重重。农产品卖不出去,村民外出买斤肉、一块豆腐都很不容易,后来很多村民在政府的协调下,迁移至交通便利的村子。
村民生活艰难,根源就是路不通畅,路修好了,山里的资源就有了销路,村民的收入就能增加,生活水平就能提高。想到儿时读过“愚公移山”的故事,时年36岁的章双喜执意要留在村子里,改变村子的现状:开山凿石,给村里修一条路,一条能通车的路!
1998年春天,章双喜说服一些还没有搬走的村民,拉开了凿山开路的序幕。一开始,由于只能使用一锤一斧、一刨一凿的原始方法,往往铲平一个小土坡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不久,跟他一起干的村民们就都失去了信心,放弃了开山修路的想法。他们劝说章双喜:“双喜,凭你的能力,如果外出打工创业,肯定能够致富,为什么留在这里开山修路,做‘赔本买卖 ’,而且以你现在的人力、物力,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妻子也不理解:“修路不光要投精力、还要投金钱,家里本来就不富裕”。章双喜说:“要想富,先修路。虽然很艰难,但是我每天干一点,就积少成多了,这条路我迟早会开通!”
就这样,在外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章双喜还是凭借一股“愚劲”,决定坚持下来。此后,他独自一人扛上家中的犁镐,来到山岗开始劳作。半天时间,往往只撬起两块大石头。年迈的父母看到此景,摇了摇头,默默地递上毛巾,回家拿起铁锹,帮忙铲挖泥土。持反对态度的爱人站在远处悄悄地擦拭去眼角的泪水,拿起畚箕,帮他运送凿开的石块。以后,他的三个孩子也加入其中,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门前的山岗逐渐变小、变矮,犹如蚂蚁啃食般,章双喜和他的家人一斧一凿,用最原始方法完成了1.7公里的山路。然而,随着修路的逐渐深入,更多的问题摆在了章双喜面前。
当施工路段经过一片棉花地时,一位老者愤慨得出来阻挠:“我的山地,你章双喜要是动了它,我一大把年纪和你拼了?!闭滤残睦锩靼桌险叩牟簧?,可要是绕道而行,开支和工程的危险性又会大大提高。他一次次上门拜访,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这路不光是为了我家而修,您看,这山里的毛竹长势喜人,一茬一茬地长得茂盛,可这么多年,还不是一棵一棵地死掉?大片大片的竹子卖不出去,您说可惜不可惜?要是这路修好了,车子上来了,卖掉竹子,家里的收入增加了,孩子的爸妈就不用一年到头在外打工啦,孩子这么大了,爸妈不想才怪了?我修路也能让大家以后的生活过的更好呀!”一席话,说的老人热泪盈眶,第二天便将幼苗移至别处。
修路的17年期间,章双喜记不清和多少人说过理,受过多少次埋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心为村民修路的章双喜也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支持。一次,由于施工处紧靠悬崖,地势凶险,开挖掘机的老板查看地形后转头就要走。一位摘茶的老奶奶见状忙赶来劝说:“这位老板啊,你帮帮这位姓章的小哥吧!他为了修这条路已经修了十几年了,一个人在苦苦支撑,哪一天不在这忙啊、做??!他自己出钱出力,为了我们大家来修路,真是个大好人??!”老板一听,摘下墨镜,问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不住地点头,握住章双喜的手,说:“我走南闯北多少年,真没有你这样的,今天我为你,试一试,放心吧!过几天我就在我的工程队里调2台最好的机子过来?!?/p>
施工的过程,有波折,也有温暖。然而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摆在他的面前:资金困难。管道铺设、租用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对于一个靠几亩薄田和山地收入的农民来说,这条路,早已让他债台高垒。耕作和卖毛竹、编制竹笆的收入,他全部投入到了修路中去。两个女儿和儿子从小看到父亲的艰辛,亦被其精神所打动。小女儿更是将积攒下的数十万元交给父亲修路。儿女打电话回家问候他,希望多保重身体,他总是不住地点头,一副乐呵呵的样子,可是他打给孩子们的电话却都是同一个内容——借钱。他每次都说:“工人们干活都不容易,养家糊口多辛苦,他们帮我干活我已经很感谢了,如果欠他们工资我多不忍心啊!欠你们的账我都记着哩!我慢慢还?!钡缁澳峭返暮⒆用呛纬⒉幻靼祝皇撬遣蝗炭醋约旱母盖?,两鬓白发已悄生。懂事的儿子常说:“爸爸,以后我们仨儿都不回家住了,你们在家里这样辛苦,到底为哪般???剩下债务我们来还。你就过来享享清福吧!”父亲总是先点头后摇头:“我这不是希望路修好了,乡亲们的生活就能变好点了嘛!我们这里有山有水,路修好了,以后会有更多的游客过来玩。我这辈子干的事情就数修路最值啦!”
2015年,在他的努力和坚持下,总长4.5公里、宽6米的山路终于突破重重阻碍,如一条巨龙盘旋在深山之中。信念17年不曾动摇,这条开山之路,充满了孤独与艰辛,更承载了这位当代愚公坚定不移、无私奉献的精神骨骼。
防危解困的“贴心人”
生活中的章双喜性格开朗、热情大方、乐于助人,平时无论是谁,只要找他帮忙,他总说:“只要我能办到的肯定行”。2020年4月的一天,一场暴风雨将董冲自然村村边的两颗水花树刮倒,压在了董礼文老人家的房顶上。董礼文老两口已经九十高龄了,子女均外出务工,由于两颗大树有一千多斤重,稍微不注意房子就会被压垮,村里找了好几个人商议怎么解决都无人敢动手,老两口急得不知所措。后来,有人帮忙打通了章双喜的电话,章双喜很快就答道:“好,我马上就来。”不一会儿,章双喜就开着农用车赶来,并带着钢丝绳、油锯等工具。在村民的帮助下,他一边用钢丝绳拴住树头、树干,一边在树腰部建造一个简易支架,减轻树干对房屋的压力,再爬到树顶用油锯一点一点地清理树枝、树干,章双喜忙得整个身子都湿淋淋的,也顾不上休息,他说:“现在大家都在场赶紧干,否则再下点雨,整个树干重量都要落到房子上,就危险了!”
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整整干了4个小时,终于消除了这一重大安全隐患。事后董礼文老两口逢人便说:“章双喜真是一个好人!”
防汛工作的“领头雁”
2020年7月18日下午,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席卷江淮大地,地处丘陵山区的万年台村,由于降雨强度大,造成山洪爆发、泥石冲刷,多处公路、桥涵等严重损毁。当晚8时许,章双喜巡查到安庄时,发现此处公路、桥涵由于塌方受阻,洪水冲刷道路,下面便是大面积农田、村庄,情况紧急,章双喜第一时间跳进洪水中清理杂物,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纷纷加入,经过2个多小时的苦干,他们终于疏通了涵道,消除了重大安全隐患。
疫情防控的“逆行者”
疫情即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章双喜作为一名普通群众,积极投身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尤其是在2021年,章双喜在村疫情防控小组的带领下,坚守在疫情防控工作第一线,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开展疫情防控宣传、返乡人员摸排、组织群众开展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在对返乡人员摸排中,开展地毯式排查,对中高风险地区的拟返乡人员、可疑的外来人口和车辆,进行劝返、宣传和登记,确保掌握即时信息、及时报备至村委会;在组织人员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中,积极宣传动员大家积极接种疫苗。已逾六旬的他,夜以继日,身体虽已疲惫,但他仍然坚守在一线,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充分展现了无私奉献的情怀,彰显了担当有为的高贵品格。
责任编辑: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