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玉:热心助人暖邻里 平凡善举映初心
人物简介:刘先玉,男,1971年9月出生,无为市襄安镇马腰村村民。
事迹简介:在马腰村里,刘先玉的名字如同春日暖阳,总能给街坊邻里带来温暖。他不仅将自家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更用一颗滚烫的热心,主动扛起为邻里排忧解难的责任,成为了全村人心中当之无愧的“热心肠”。多年来,他以助人为乐为信条,用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善举,书写着新时代邻里互助的动人篇章,让无私奉献的美德在乡土间深深扎根。
正文:
以耐心化解纠纷,用真心联结邻里
今年盛夏,一场邻里风波打破了村庄的宁静。张大哥家的孩子正全力备战高考,每晚都需要安静的复习环境,而隔壁刚参加工作的小王是个音乐爱好者,下班后总爱一展歌喉放松身心。连续几日的“夜半歌声”让张大哥按捺不住焦虑,两家隔着防盗门争执起来,关系一度剑拔弩张。
刘先玉听说这件事后,当天就蒸了一笼热馒头,挨家挨户上门调解。在张大哥家,他拉着张大哥的手说:“我懂你的急,孩子高考是全家的大事,换作是我,恐怕比你还揪心。”一番共情的话语,让张大哥的情绪渐渐平复。随后他又转向小王家,笑着说:“年轻人有才艺是好事,唱歌既能释放压力,也给生活添了乐趣?!苯艚幼?,他话锋一转:“不过邻里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要是能把唱歌时间调整到晚上九点前,既不耽误你放松,也不影响邻居孩子复习,岂不是两全其美?”
接下来的几天,刘先玉成了两家的“常客”,时而耐心倾听双方的难处,时而提出贴心的解决方案。在他的反复劝说下,小王不仅主动买了隔音棉改造练歌房,还特意在孩子复习的关键时段戴上耳机练习;张大哥也深受感动,拎着一篮新鲜水果登门致谢。如今,这两户人家早已冰释前嫌,成了互帮互助的好朋友——张大哥家收玉米时,小王主动帮忙搬运;小王出差时,张大哥则帮忙照看家里的花草。
这样的调解故事,在刘先玉的生活中早已是家常便饭。从装修时的噪声纠纷到垃圾桶旁的投放争执,从宅基地边界的细微摩擦到农具借用的小小误会,只要邻里间有解不开的疙瘩,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刘先玉。有人不解地问他:“整天为别人的事跑前跑后,到底图啥?”他总是笑着回答:“大家住在一起就是缘分,帮着化解矛盾,看着邻里和睦,我心里比啥都舒坦。”
以责任守护家园,用行动温暖人心
每年夏季,村内的河道、池塘成了孩子们的“天然游乐场”,也潜藏着溺水风险。刘先玉便主动承担起巡查任务,无论烈日当空还是细雨蒙蒙,他每天都会沿着水边走上几个来回。遇到在岸边玩耍的孩子,他总会蹲下身来,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讲防溺水知识:“水边的泥坡滑得很,一不留神就会掉下去,想玩水得让大人陪着才安全?!彼乖谖O盏囟尾迳献灾频木九?,用朴实的行动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安全防线。
秸秆禁烧工作开展时,他更是冲在前面。自家的秸秆率先完成还田后,他拿着宣传册挨家挨户走访,用“焚烧秸秆会呛坏庄稼,还可能引发火灾”这样直白的道理,向村民讲解危害;又算起经济账:“秸秆还田能当肥料,省下买化肥的钱,这不比一把火烧了强?”遇到有抵触情绪的村民,他从不急躁,而是坐在炕头上慢慢聊,直到对方点头为止。有人劝他:“这些事有村干部管,你操那么多心干啥?”他却说:“村庄是大家的家,多个人帮忙,家就更像样。”
如今,在刘先玉的带动下,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助人为乐的队伍中:年轻人主动帮老人代缴水电费,妇女们自发组成互助小组照看留守儿童,就连孩子们也学着捡拾路边的垃圾。这些点点滴滴的善举,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河,让整个村庄充满了温暖与和谐。
刘先玉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了“助人为乐”的真谛。他就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牢牢扎根在乡土间,用真心换真情,用奉献暖人心,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乡村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责任编辑: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