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秀兰:十二载护童育栋梁,一片心兴村换新颜
人物简介:
冯秀兰,女,中共党员,1957年8月出生,无为市陡沟镇百官圩村刘村自然村村民。
事迹简介:
冯秀兰是陡沟镇百官圩村刘村自然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却以平凡善举书写温暖人生。2012年起,她收养邻村留守儿童冯永文,十二年如一日照料其饮食起居、学业成长,深夜送医、备置新衣,更助力他圆参军报国梦,将“陌生人”养成亲孙。2023年村里推进和美乡村建设,面对资金短缺、村民惜地等难题,她率先捐出省吃俭用攒下的1万元养老钱,带动村民凑齐20余万元资金;自家半亩菜地在停车场规划范围内,她主动捐地,还自愿拆除承载多年回忆的老瓦房。在她的带动下,村民积极参与建设,村庄终换新颜。如今,冯秀兰仍坚守初心,用点滴行动诠释“好人”模样,成为乡邻口中“遇事找秀兰准没错”的暖心人。
正文:
在陡沟镇百官圩村刘村自然村,冯秀兰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名字——皮肤黝黑,手掌带着农活磨出的老茧,说话时总带着乡音的温和??删褪钦庋晃黄胀ǖ墓膊吃?,把“助人为乐”刻进日常,把“无私奉献”揉进岁月,在邻里的帮扶中、乡村的变迁里,走出了一串满是温度的足迹,成了乡亲们口中“遇事找秀兰准没错”的暖心人。
十二年朝夕相伴,三餐四季暖孤童
“秀兰奶奶要是不来,我早不知道飘到哪儿去了”,如今身着军装、身姿挺拔的冯永文,每次和人说起冯秀兰奶奶,声音总会软下来,眼眶也跟着泛红。时间拨回到2012年,邻村的小永文刚上四年级,母亲突然离世的噩耗像一块巨石,砸碎了他的童年。父亲要扛着全家的生计外出打工,爷爷早就去世了,奶奶身患残疾,连自己的三餐都要凑合,更别说照料年幼的他。没人喊他起床上学,没人给他热一口饭,放学回家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只有冷飕飕的空房间和桌上放硬了的白馒头——小永文缩在房间的角落,眼神里的惶恐像受惊的小鹿,连哭都不敢大声。
没过两天,冯秀兰便从乡亲们的闲聊中听说了这件事,放心不下的她得知消息后就往小永文家赶。推开门看到那一幕时,她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疼得发紧。她快步走过去,蹲下身,用带着老茧却格外温暖的手拉住小永文的胳膊:“孩子,别怕,跟奶奶回家。以后奶奶家就是你的家,有我一口热饭,就绝不会让你饿着。”这句承诺,她一守就是十二年。清晨天还没亮,冯秀兰的厨房就飘起了炊烟,她要赶在小永文起床前,把粥熬得稠稠的,再煎个鸡蛋;傍晚放学,校门口总能看到她的身影,等小永文跑过来,就顺手接过他的书包;逢年过节,别人家里孩子有的新衣服、新鞋子,小永文也不会少,冯秀兰总说“咱娃不能比别人差”;小永文作业不会写,她就陪着去请教老师,回来后陪在小永文身旁,看着他一笔一画改错题,直到深夜。
夜路送医暖童心,助圆军梦育栋梁
有一次,小永文得了重感冒,高烧不退,迷迷糊糊喊着“冷”。冯秀兰摸了摸他滚烫的额头,心一下子揪紧了——这病拖不得,得赶紧去镇上的医院。那时的乡间小路坑坑洼洼,夜里也没有路灯,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冯秀兰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后背却被汗水浸透,她怕小永文冻着,把自己的棉袄也裹在了他身上。在医院陪护的时间里,她端水喂药、擦身换衣,眼睛熬得布满血丝。小永文清醒后,看着她熬红的眼睛,突然伸手抱住她的脖子,哽咽着说:“奶奶,以后我就叫您奶奶了。”冯秀兰笑着摸了摸他的头,眼泪却顺着眼角悄悄滑落。
后来小永文考上了大学,2024年毕业后说想参军报国,冯秀兰比谁都高兴。她戴着老花镜,帮小永文细心地准备报名材料;体检那天,她揣着煮好的鸡蛋,在医院门口等了整整一上午;送小永文去部队的站台,列车开动时,她挥着的手久久没能放下,直到列车变成远处的一个小点。她知道,自己守护的孩子,终于长成了能扛事的男子汉。如今小永文在部队表现优异,每次打电话回来,第一句准是“奶奶,我一切都好,您别累着”。
“这孩子可怜,任谁看到都不忍心,现在看到孩子能有出息,再苦再累都值”,每每谈起小永文,冯秀兰总是欣慰地说道。十二年朝夕,她用一顿顿热饭、一次次等候、一个个深夜里的陪伴,把“陌生人”的孩子,养成了自己的亲孙,把襁褓中的孤雏,养成了心怀家国的好儿郎。
躬身带头捐积蓄,村民响应解难题
2023年,百官圩村刘村要搞和美乡村建设的消息一经传开,村民们都盼着——盼着村口能有个停车场,盼着道路能修得更加平整,盼着村里能再干净些。可高兴劲儿没过多久,难题就来了:建设资金不够,不少村民舍不得自家的地、自家的老房子,项目刚起步就卡了壳?!跋绱逡溲?,哪能等?我是党员,我先上!”冯秀兰在村“两委”的会上,一句话说得斩钉截铁。
村里组织捐资捐物的时候,冯秀兰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布包,走到村党支部书记面前,一层层打开,里面是1万元现金。村党支部书记知道,这钱是冯秀兰省出来的,平时舍不得买肉,衣服穿了好几年都不换,原本这钱是她打算给家里换个冰箱,再留着养老的?!靶憷寄棠?,你再想想,这钱对你不是小数”,村党支部书记劝她。冯秀兰却摆了摆手:“钱花了能再挣,村里的活儿等不得。能为大家出点力,我心里踏实?!彼庖淮?,村里的大伙都动了心,张家拿500,李家捐1000,短短几天,就凑了20 多万元,建设资金的难题一下子解了。
舍地拆屋做表率,同心协力换新颜
可到了捐地环节,又犯了难——村里规划的停车场,要占用几户人家的地,冯秀兰家那半亩地正好在里面。那半亩地种着玉米和蔬菜,每年收的粮食能贴补家用,是家里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有人劝她:“秀兰,要不跟村里说说,换块地?这地你种了这么多年,多可惜?!狈胄憷既疵挥淘ィ约赫伊舜宓持Р渴榧牵骸熬陀梦业牡?,别换了。停车场建起来,大家停车方便,村里也整齐,我这点地算啥?”
更让人动容的是村容村貌整治的时候,冯秀兰家的两间老瓦房,虽不在拆除名单里,可那房子挨着道路,为了配合和美乡村建设,冯秀兰还是咬牙决定拆除。拆房那天,她站在一旁,看着工人推倒墙壁,灰尘扬起来的时候,她伸手摸了摸眼角——那座老房子藏着她几十年的回忆。可转头看到村党支部书记,她又笑了:“拆得好!以后村里亮堂了,大家住着也舒心?!?/p>
就这么着,在冯秀兰的带动下,村民们的态度慢慢有了改变:有人主动捐出菜地,有人帮着拆旧屋,还有人义务去工地帮忙。几个月后,刘村变了样——宽敞的停车场能停数十辆车,崭新的柏油路通到了每家每户门口,村口还修了小花园、小菜园。傍晚的时候,老人在花园里聊天,孩子在路边玩耍,大家都说:“要是没有秀兰,咱村哪能变得这么好?她就是咱村的带头人!”
冯秀兰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守了一个孩子十二年,只是为村里捐了点钱、让了点地??删褪钦庑靶∈隆保褚宦坡莆⒐?,慢慢聚成了火焰,温暖了整个刘村。如今的冯秀兰,还是每天早起干活,傍晚在树下与乡亲们聊天。有人问她:“秀兰,你这么辛苦,图啥?”她笑着说:“图啥?图孩子能有出息,图村里能变好,图大家见了面都能笑呵呵的?!?/p>
风掠过刘村的小花园,吹起她鬓角的白发,也吹来了孩子们的笑声。冯秀兰看着眼前的景象,嘴角弯了起来——她用十二年守护,给了一个孩子未来;用一腔热忱,给了乡村新颜;用一颗初心,给了乡邻温暖。她就像村头的老树,不显眼,却默默为大家遮风挡雨,用平凡的一生,写满了“好人”的模样。
责任编辑: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