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品茶qt工作室门票,成都398半套酒店公寓,成都喝茶工作室微信

安徽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培育 > 好人在身边 >正文

何敏:实干扎根振兴路 丹心一片映乡野

2025-09-18 10:20:43

  人物简介:何敏,男,1986年2月1日出生,中共党员,现任襄安镇新生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他以躬身实干的担当、开拓创新的智慧和一心为民的情怀,紧扣“红色党建、引领绿色新生”核心,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特色振兴路。

  事迹简介:在襄安镇新生村的田野上,何敏的脚步遍布每一寸土地——他把党课搬到产业基地,让“堡垒”强起来;他奔波对接项目资金,让土地生“金”;他修复非遗鱼灯,让乡风“活”起来;他上门调解邻里纠纷,让民心“聚”起来。从党群服务中心的蓝图到现代农业基地的硕果,从漆黑村道的路灯到非遗展演的烟火气,他用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交出了乡村振兴的亮眼答卷,让“新生村”真正焕发“新生”。

  正文:

  产业突围富乡亲,甘做振兴“开路人

  “产业兴了,村民的腰包才能鼓起来?!焙蚊羯钪?,振兴乡村,产业是核心。2024年,为了给村里找一条可持续的产业路,他把目光投向了高科技农业——多次往返芜湖市科协,最多时一天跑两个来回,硬生生用“磨破嘴、跑断腿”的韧劲,争取到120万元资金,建成了新生现代农业基地。

  这片基地可不一般:既是镇里唯一能种猕猴桃的地方,又有高科技羊肚菌大棚,何敏还创新推出“果园养鸡+套种西瓜”的立体农业模式——猕猴桃树下养土鸡,鸡粪能当肥料;行间套种西瓜,夏天还能给果树遮阴。去年基地丰收时,不仅村集体增收超预期,村民在基地务工每天能挣80元,在家门口就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耽误”。

  为了让“新生农产品”走出乡村,何敏还当起了“代言人”:亲自出镜拍无为乡村推广视频,对着镜头跟网友们聊猕猴桃的甜度、羊肚菌的吃法;策划两场羊肚菌采摘季直播,一场就卖出几百斤;组织“美都西瓜”市区团购,还邀请市民来村采摘,让“新生猕猴桃”“新生羊肚菌”的名声越传越远。

  他还牵头让村里的紫约蓝莓、九丰苗木、新生猕猴桃三大基地“手拉手”,打造无为区域性“党建+农业”研学基地。单说蓝莓基地,每年给村民支付租金175万元,创造就业300余人次,村民年均增收超2万元。看着村民们拿到工资时的笑脸,何敏说:“只要能让乡亲们富起来,再累也值。”

  扮靓乡村暖民心,化身和美“设计师”

  “要让乡亲们住得舒心,不仅要兜里有钱,还要村里有颜值、有品质?!焙蚊舭汛迕竦摹耙司用巍钡背勺约旱氖?,一点点给新生村“焕新颜”。

  2024年,他多方筹措资金,给村里安装了60盏太阳能路灯。以前一到晚上就漆黑的村道,如今亮堂堂的,村民们饭后散步、夜间出行再也不用摸黑。今年5月,长达1000米的“高速同款”四车道柏油路直通村口,通车那天,村民们拉着何敏的手说:“这路又宽又平,咱们真是走上‘幸福路’了!”

  为了让乡村“一时美”变“持久美”,他还建立了“村干部包片+专职环保员+工作队督导”机制,推行“积分制”管理——村民捡垃圾、搞卫生能积积分,积分能换生活用品。现在的新生村,房前屋后干干净净,路边花坛五颜六色,成了名副其实的“和美乡村”。

  文化赋能育新风,乐为文明“播种人”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焙蚊羯钪幕牧α浚钔谛律宓奈幕?,让沉寂的文化“活”起来,让文明的种子“发”起来。

  国家级非遗“无为鱼灯”在村里沉寂了20年,何敏心里急:“这么好的文化宝贝,不能丢!”他四处寻访当年的鱼灯传承人,一次次上门动员,还自掏腰包买材料,终于把鱼灯队伍重新拉了起来。去年,新生村的鱼灯队在芜湖市花灯比赛中拿下“十佳花灯”称号,演出时,村里的土菜馆都坐满了游客,非遗不仅“亮了相”,还带火了“烟火气”。

  他还把闲置的“陶氏祠堂”改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戏曲队,连续20天唱非遗庐剧,老人们搬着小板凳来听,孩子们围在旁边看,热闹得像过年。一年下来,实践站开展活动30余场,看书、看戏、学技能成了村民们的新习惯。

  最让孩子们开心的,是何敏创办的“启智工程”。他个人协调3万元经费,组织80名留守儿童走进高校实验室——看显微镜下的细胞,动手做科学小实验,孩子们眼里满是好奇?!昂问榧蔷拖窦页ひ谎?,带我们见了大世面。”一个孩子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解纷纾困守和谐,愿做群众“贴心人”

  “百姓事无小事,再小的事也要放在心上?!焙蚊舭汛迕竦摹胺承氖隆钡背勺约旱摹靶耐肥隆保葱峦瞥觥敖饬骞こ獭?,带领工作队员常态化走访,哪家有矛盾、哪户有困难,他都第一时间上门。

  村民老李和老张家因宅基地边界闹了别扭,互不相让;王婶和儿媳因带娃理念不同,天天拌嘴;养殖户老周担心养殖污染影响邻里关系,愁得睡不着觉……这些家长里短的事,何敏都一一上门调解:坐在炕头上听双方倾诉,用“换位思考”的道理劝和,帮着找解决办法。驻村以来,他累计调解家庭琐事、邻里摩擦76起,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如今的新生村,产业旺了、村庄美了、民心聚了、文化活了。何敏依旧每天奔波在田野间、村民家,他的脚步里,装着乡村振兴的蓝图;他的心里,装着全体村民的期盼。他用日复一日的实干,诠释了“为民服务”的真谛,用一点一滴的付出,点亮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责任编辑: 赵倩